名家讲坛第二十四讲|朱寿桐教授主讲文学的道德与道德的文学

Body

2020年11月13日晚7点,名家讲坛第二十四讲于海琴6号A631室开讲,题目是“文学的道德与道德的文学”。本次讲坛由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马峰老师主持。

朱寿桐教授任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海外暨港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出版《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等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朱寿桐教授提出,尽管文学史上一度有人否认文学与道德的关联,但文学从来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甚至反道德的文学本身也体现着一种道德主张,而所有深刻的文学都通向对道德难题的解释与解决。基于此,朱教授就文学传统的简单模式和深度模式等问题探讨了文学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朱教授指出,文学传统的简单模式是惩恶扬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文学的认知局限在惩恶扬善、因缘果报的层面,阻碍了深刻认知的通道,鲁迅的《斩木诚》《二十四孝图》《过客》等都是在批判简单模式的文学道德。

1

朱教授进而以《赵氏孤儿》《斩经堂》《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为例,指出文学走向深刻的关键是遭遇并刻画道德难题。他认为,《赵氏孤儿》展现了道德的复杂模式,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此外,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杰出作品都是把人从简单模式的道德推入深刻的道德难题之下。

在此基础上,朱教授阐述了文学特有的道德规律和原理——以人性为本位。《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追求自身的幸福感,更接近人性本真;而世俗的判断并非从人性出发,往往与文学有相反的角力。

1

在结语部分,朱教授归纳出三个要点:第一,文学逃避不了道德,文学与道德的联系无法割断;第二,文学的道德与社会的道德有所不同;第三,文学的道德突出人性的光辉,但不以对抗社会道德为目标。朱教授强调,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在赞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应当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找到平衡点、和谐点。

最后,马峰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朱寿桐教授对大议题做了精微的透析,讲座激情澎湃,绘声绘色,跨国别、跨时代、跨场域,中西、古今、虚实交融精彩。与会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就文学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和断裂、道德的真与假、如何理解人性本真、如何理解诗歌的道德等问题与朱教授展开充分探讨。本次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李暖  图|李煜轩 

初审:马峰

审核:朱崇科 陈彪

审定发布:郑华